第一次接觸黃金身段內衣是在閨蜜的婚禮籌備期,她神神秘秘地拉著我說:"這可比塑身衣舒服多了,關鍵穿著參加婚宴完全看不出痕跡。"作為從業(yè)五年的內衣買手,我當時心里就打了個問號——市面上所謂的"功能型內衣"踩雷的還少嗎?
第二天在杭州武林銀泰的專柜,當導購員遞給我那件看似普通卻標價1280元的基礎款時,我下意識摸了摸吊牌確認自己沒多數個零。這種定價策略放在內衣領域確實耐人尋味:比普通品牌高出3-5倍,卻又夠不著La Perla這類國際奢牌的價位。這種中間定位讓我突然理解了為什么網上對它的品牌檔次爭論不休。
藏在針腳里的商業(yè)密碼
為了驗證猜想,我特意走訪了他們在廣州的線下體驗店。店長林姐邊整理陳列架邊說:"我們老顧客最看重的就是無鋼圈卻有支撐力這個點,很多寶媽都是買過三套以上的回頭客。"這番話讓我注意到幾個關鍵細節(jié):
- 門店選址多在社區(qū)型購物中心而非頂級商圈
- 主力價格帶集中在800-1500元區(qū)間
- 產品線包含搭配月子服的哺乳專用系列
這些特征明顯區(qū)別于傳統高端內衣品牌的運營模式,反而更接近精品母嬰品牌的定位邏輯。當我在試衣間感受那件傳說中的"零壓感"文胸時,突然明白這種"輕奢中的實用主義"或許就是他們的生存之道。
消費者用人民幣投票的真相
打開品牌的天貓旗艦店,月銷2000+的爆款評論區(qū)藏著有趣的現象。"穿去健身居然不跑位"和"終于找到能配西裝的內衣"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好評高頻出現。我的買手同事王薇說得精辟:"現在白領女性要的是隱形的高級感,既不想顯得刻意追求名牌,又要保證舒適體面。"
這種需求恰恰解釋了為什么黃金身段能在二三線城市快速擴張。相比動輒三四千的國際大牌,它的定價既有"小奢侈"的心理滿足,又保持著觸手可及的現實距離。上周我去蘇州出差的見聞更印證了這點——美羅商城里的專柜,下午三點就有五位顧客在試穿。
你可能忽略的行業(yè)潛規(guī)則
在整理今年內衣行業(yè)白皮書時,有個數據讓我恍然大悟:真正的一線內衣品牌線下渠道占比普遍超過60%,而黃金身段線上線下銷售額卻是五五開。這暴露出它作為新銳品牌的軟肋——尚未建立完整的線下服務體系。
不過換個角度看,這種全渠道布局反而成為差異化優(yōu)勢。我的顧客張女士就說過:"直播間買的還能享受同城專柜修改服務,這種互聯網+實體的模式確實貼心。"或許正是這種"不端著"的運營策略,讓它成功卡位輕奢與大眾市場之間的黃金地帶。
最近發(fā)現個有趣現象:某紅書上開始出現"平替黃金身段"的種草帖,這通常是一個品牌開始產生市場影響力的標志。就像當年MK被稱作"小CELINE"一樣,這種自發(fā)的對比討論反而在幫品牌確立行業(yè)坐標。下次當你糾結它的品牌定位時,不妨記住:能讓消費者主動比較的,本身就是種成功。
- 相關評論
- 我要評論
-
用戶名: 驗證碼: